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真的可能就会成为这种人
小舒说:
这篇文章讲了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评价会对孩子形成什么样的影响。也许我们在说孩子是个“假小子”、“胆小”、“没有运动细胞”、“专注力差”,又或者“很有爱心”、“特别有礼貌”等时,是漫不经心,但殊不知孩子早听进去了。而这些评价,竟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或许,我们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多去发掘孩子的优点,夸赞他们实实在在的那些付出;当我们指出孩子的不足时,对事不对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文:芋果
我的孩子现在一岁半,我总觉得她过于好动,一点都不像一个女孩。有时她因为像个“假小子”,被亲戚朋友开了玩笑,我甚至偶尔还会有些沮丧:我的孩子专注力怎么就这么差?怎么就这么好动?甚至还有点“暴力倾向”?
我心里非常清楚,给孩子贴标签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但是当早教班的老师让我描述一下孩子性格的时候,我竟然把“好动、专注力差”这两个词脱口而出,这时我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种深刻的反省来源于我不久前看到过的一个心理学的经典试验。
养育中的“自证预言”
1968年Rosenthal博士与Jacobson博士在一个中学做了一个试验。他们对学校里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并且把孩子们分成了3组:天赋组、中等组、低于平均水平组,并且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老师,但是学生和家长是不知道这一情况的。不过只有研究人员清楚,这个分组不是根据智商测试来分的,而是完全随机的。被蒙在鼓的老师对“天赋组”的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在教学中更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就算学生一时之间做不好,他们也认为这个学生肯定是有潜力的,只不过还没发挥出来。
实验结束后的一个测验,一年级的班级平均成绩提高了12分,而“天赋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7.4分。二年级班级平均提高7分,“天赋组”提高了16.5分。
对于其中的原因,研究人员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条:
1. 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2.给了更多学习资料和让他们研究艰深的学习内容
3.对于"高智商"学生的学习,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更多的反饙
4.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机会。
你当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他们最后就真的表现出这种水平。
后来人们在各个领域都发现了这一现象,可谓是非常普遍,比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就把这种现象命名为“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 ”——你“预言”局面会是怎样,在潜意识里你就会按照这个想法去做,所以最后真的就会变成这样。
你认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今后可能就真的会变成这种人。
孩子年纪越小,
父母对其期望和看法的影响对孩子也就越大
这个实验还发现了一个问题,自证预言效应的影响力因年级差异而不同。最强的自证预言效应发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七年级(Rist,2007)。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自证预言的影响,这能够解释一年级和二年级发生的自证效应。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学业成就来说,父母的心理支持比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更重要。对于七年级学生的自证预言效应可以解释为,在不熟悉的情境中人们更容易被各类社会影响所伤害(关于这点,本文暂不展开)。
父母期望具有强有力的自证性影响。在“父母感知”与“孩子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中,有3/5是源于父母期望的自我证实。(高明华父母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农民工子女研究 社会2012.4 CJS 第32卷)
在《温暖的孩子》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孩子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问题。除去在基因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便是环境导向的结果。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恶,人性本自私。作为大多数时候的感性动物,我们都是在直觉的驱使下,以结果为导向来做出相应的行为。当然,这些结果都是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或者说避免自己陷入困境的结果。就像孩子哭泣我们会给一块糖来安抚他,那么很大的可能他将会变成一个爱哭的孩子。孩子的行为结果一定都是在当下环境和认知中,对家长做出的行为的应对。
更可怕的是我们在给出这些评价时是如此的随意和漫不经心,脱口而出,殊不知孩子早听进去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璞玉,在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体系尚未成熟之前,来自最亲密的人对他们的评价,他们能感知到的父母对自己的看法和期待就是那把锐利的刻刀,虽然孩子越大,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越小,但雕塑的雏形已具,孩子在自我觉醒后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力在这个基底上的修修补补,这也是我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理解。
父母盲目的先入为主可能导致的后果
记得《窈窕淑女》这部电影吗?一名自大的教授和人打赌,要把一个来自底层粗鄙的卖花女打造成一个上流社会的大家闺秀,教她上流社会的口音和礼节,但在训练的过程中,教授的态度非常的傲慢与恶劣,当他把学会了正统的口音和繁复礼节的卖花女推向人群时,人们还是一眼看出这是个“伪名媛”,因为她的举止仪态出卖了她。后来有人告诉教授,想要她成为一个淑女,那就必须得像对待淑女那样对待她。最终卖花女得到淑女般的待遇,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淑女。
看看周围在某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人,基本都是从小父母“认为”他们表现出了这个天赋,从而大加培养,并且也不断地向孩子和周围的人“灌输”或者“暗示”孩子的这个天赋。所以表哥一家越来越喜欢给孩子买书,喜欢到处表扬孩子的这一优点。而因为每次给孩子读绘本我都感觉很受挫,我到后来才发现后来陪孩子玩的时候,不自觉地绕开绘本拿起积木的那个人竟然是我!也许是因为以往的挫败感(人都是非常善于偷懒的感性动物),甚至是潜意识里我真的觉得孩子的天赋可能并不在一些“安静”的项目上,所以我在无意识中,降低了孩子在这些项目上的期望,我的投入也更少,而这无疑是恶性循环。
而且如果带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比如我认为孩子可能确实是“专注力”不大好,也会自然带上诸如焦虑等不良情绪,当孩子一表现出“不专注”的行为时,我会更容易不耐烦,家长的这种负面情绪也会进一步加深自己潜意识里的偏见。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你相信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先像对待这样人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智者,那请父母一定先耐心听完他们的话语,虚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雅的人,那么就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时时刻刻催促孩子,“快快吃饭、快快走….”;再忙也尽量抽时间好好打扮,尽量让自己从容得体,也个机会让孩子得体整洁。
如果希望他们成为勇敢的人,那就一定要相信他们,做好保护,适度放手……
如果希望孩子成为淑女,请先像对待淑女那样对待他们。
我们是凭什么来给孩子贴上标签的呢?
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一定是通过我们的观察,且不说“通过正确的观察而得出的期望并不会促生自证预言”,而且这个观察就一定是准确的吗?后来我仔细回想了当时孩子和小姐姐听我读绘本的场景,孩子表现的比一般情况下更好动,甚至表现出“暴力”,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我给小姐姐读绘本,我们两甚至还有亲密的互动,孩子自然会“吃醋”,她一直表现的如此活跃,只是想吸引我更多的关注而已,当“求关注”不成,孩子被激怒,不会表达的她只好使出最原始的招数:打人。我觉得孩子不像小姐姐那样暖心的对我笑,然而我却忽略了我才是一开始就让孩子感到“不暖心”的那个人。
而对于专注力,不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别本来就很大,幼儿的专注力本来就很短,而女儿其实在别的地方也有表现的很专注的时候,比如她很喜欢扣餐椅的安全带,可以自己安静地扣上好几分钟。而平时对绘本的兴趣不是特别大,我更应该从自己身上反思:是我书选的不对还是讲的方式不对,又或者是孩子根本就还没有到喜欢绘本的阶段?打人也是幼儿还没有构建起表达和控制情绪的系统,而我却在“和别人的孩子相比里”丢失了自己的理性与平和。
当孩子被外界贴上的标签越来越多,
但父母对其的期待和看法
仍然是孩子最大的影响因素。
我们每一个人从刚出生(甚至还在妈妈的肚皮里)就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好动、爱哭鬼,粘人包,有舞蹈天赋,没有音乐细胞….进入学校后,这种来自同学、老师的等人标签只会越来越多。而且特别是老师,就像开头的那个实验,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遥想当年就因为一位新来的数学老师对我这个数学渣说过一句“我觉得你其实挺有数学天分的”,瞬间我就被打了鸡血,在数学上加倍努力,果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个老师一转走,又一位新来的老师只关注班里的前几名,对于这个老师,我又变成了空气一般的存在,只不过在我考差了的时候这位老师还是不忘记来批评几句,从此我在数学上再也提不起兴趣。
正如研究者所言,教师期望的自证预言效应可能会随着时间削减,因为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不会只与一位老师接触并受其影响。但是在亲子关系中则不同,尤其是学龄儿童,他们尚处于依恋父母的阶段,因此不仅更可能受父母感知和信念的影响,而且父母期望的自证效应更倾向随时间累积。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是他们心中的“定海神针”,请一定相信孩子,以正面积极的目光来打量他们,当然这也不是说只能表扬(正面的标签),不能批评(负面的标签),无论是应对批评还是表扬的标签,这个公号都已经有很多文章给出了详细的方法和操作手段。而这篇反思主要是想借自己的经验让父母从自己的意识源头上来对待育儿这个最为挑战的工作。
因为工作的原因,以前接触过不少外国的家长,觉得他们在教育孩子上都很有一手,我很纳闷是不是他们也是像我们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育儿知识呢?后来这其中的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并没有学过什么育儿知识,只不过是她父母以前就是这么对待她的。
作为这一代的父母,我们的上一辈没有条件“科学”地养育我们,在我们意识深处,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残留的偏见与执念,我们不被信任,不被看好甚至被打压,但我们应该要努力地信任我们自己的孩子,对他们抱有更积极的期望和更坚定的希望,从而也是相信我们自己。溯本正源,问塘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我们只要有这样的信念,也许育儿自然也会水到渠成了。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